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自信,尤其是年轻一代,几乎人人都长着一张没被欺负过的脸。不过说起中美两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比较,很多人还是显得信心不足。不说GDP总额的差距了,单说人均GDP,美国是中国的六倍多,生活品质肯定也不可同日而语。
此前就有一个视频,说的是美国白人低收入家庭的晚餐,一个家庭妇女将几根火腿肠、一大盒牛奶拌着通心粉,加上调料后煮成了糊状,然后一家人分食,桌上还有一盆蓝莓。
评论区有很多国内的网友都表示比我们国内吃得好,也有人调侃中国的低收入人群吃的是方便面。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表示除了蓝莓,都是一些很普通的食材,而且一顿吃这么多火腿肠并不健康,现在大部分国人应该都已经能达到这种水平。
其实这种对比往往带有某种强烈的政治和民族情绪,而且一味拿一些零散的个例来作比较,永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结论。
生活质量的对比其实应该尽可能全面和数据化,有一个不常被提到,但是能真实反映国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可以说明问题,那就是人均年消耗物资总量。其种类包括燃料、粮食、肉类以及其他生活物资和能量。
有一个2024年的各国物资消耗统计表显示,前七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5吨,德国3吨,瑞士2.8吨,日本2.8吨,英国2.7吨,法国2.7吨,中国2.2吨。
我们发现中国人实际的人均生活水平并没有人均GDP中表现的差距这么大。中国人均物资消耗量其实已经相当于日本、法国、英国的80%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这三个国家生活的中国人,并没有感受到与在中国生活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大家的账面收入有明显差异,但是大家的物资消耗却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真实的生活水平。中美之间大概是1:2-2.5的关系。
我们来看一些细节数据,2024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26.09公斤,美国是128.63公斤。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226辆,美国是874辆。中国能源消耗总量157.65艾焦,美国是92.97艾焦。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2倍,所以人均值约为美国的44.4%。
2024年,中国社会用电量约为九点九亿千瓦时,而中国人口14.08亿,人均用电量7030千瓦时。而2024年,美国社会用电量约为四点零八亿千瓦时,人口3.41亿,人均用电量11965千瓦时,不足中国的两倍。所以,从食物和能源消费来看,美国普通国民的平均生活品质大概是中国国民的二至三倍。
我们再从GDP的角度验证一下,中国人口占全球百分之十七点三,GDP占全球的百分之十七点八,这一数据还是比较匹配。
而中国的粮食消耗量占全球的29.36%,能源消耗量占全球的26.5%,汽车销量占全球31%,手机销量占全球23%,苹果手机销量占全球24%,冰箱和洗衣机销量占全球27%,空调销量占全球50%,电影市场规模占全球24.5%,电子游戏市场规模占全球的30%,服装市场规模占全球的28%,这些都是世界第一位。中国实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对人均GDP所反映出来的水平实际要高出一点五到一点八倍左右。
我们从购买力的角度验证一下。美国人均税后收入中位数大概是两千至三千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是一万八千元左右,中国这一个数字大概在三千多人民币,美国国民的中位数收入大概是中国的六倍。而按照实际购买力,美国日常消费品换算成人民币价格,平均是国内的三倍左右。
服务方面的消费价格差距则非常大。国内理发一次二十块,美国基本在大几十美元,像搬家、电工、通下水等等服务价格更是贵得离谱。综合看来,美国整体服务价格大概是国内的十至三十倍。按照经合组织的统计,人民币对美元实际购买力比值大概在一比三点五左右,美国两千至三千美元的购买力实际相当于五千至七千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水平,折合成收入来看,大概是国内中位数二倍左右。
举个例子,2023年美国医疗产业GDP占总量的17%,中国医疗产业GDP大概只占4.6%。美国医生创造GDP的能力遥遥领先中国。毕竟网红甜甜圈在美国问诊十五分钟,美国医生就能创造出5670美元的超高GDP。
2022年,美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6.1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1.1岁,总体77.8岁。中国是77.93岁,都比全球均值高了五岁左右,侧面也能反映具体医疗环境的真实情况其实差距不大。
我们再看一下近年来中日韩三国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对比。和这两个发达国家相比,在饮食和住房方面,中国人民过得可好的太多了。
大家可以搜索下在韩国、日本的博主晒出的当地水果物价。比如这个博主晒出韩国红苹果一个85,芒果一个100,丑橘两个130,葡萄一串200,所以有人会称每天吃水果的人为富豪。而一些被晒出的日本水果价格也很离谱。一个小西瓜150,是不是感觉我们的水果自由其实还是有优越感的?
不管怎样,我们的祖国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我们不用妄自菲薄,但是也不能盲目乐观。毕竟和美国相比,我们人均GDP和整体生活品质还是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一些人还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因此不能因为有几个钱了就大手大脚。在努力奋斗的同时,应该秉持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该节省还得节省。另外,一些先富起来的群体也要响应国家共同富裕的倡导,救危扶困,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